研究室方向
Direction
1. 應用生物厭氧反應技術轉化農業有機資材製備可循環利用之產業原料物質
Application of anaerobic digestion technique to transform agroorganic substances into recycled industrial raw materials
針對生物性農業副資材(含廚餘及污泥等有機資材)之循環利用,應用生物醱酵技術進行有機資材轉化,做為其他可能產業的原料物質,並優化實驗室規模之乾式厭氧醱酵程序,使有機副資材轉化為含碳量高之可用之有機資材原料,做為部份工業製程原物料,或精煉調配成為農業種植栽培之營養液,或為細菌生物程序再行合成琥珀酸,探討不同反應條件對於反應成品的影響,預計使用之菌種將由厭氧醱酵污泥或一般厭氧程序中接種馴化,並由成分基礎分析的結果,評估後續做為作物營養源、土壤改良劑和工業化學原料之可行性。
2. PNSB 及 Comammox 於高濃度氨氮工業廢水處理系統中的固碳/氮技術之開發與低碳加值應用
Development of carbon/nitrogen fixation technologies in ammonium-concentrated industri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es using PNSB and Comammox and its low-carbon valorization applications
本研究利用兩種具負碳及氨氮轉化潛力之微生物技術,紫色非硫菌(Purple non-sulfur bacteria, PNSB)與完全氨氧化菌(Complete ammonia oxidizer, Comammox) ,針對高濃度氨氮工業廢水及污泥處理系統進行技術開發,提高氨氮處理效率,並降低廢水處理過程中整體碳當量排量。此外,經開發優化後之系統所產生的生物質進一步研析製作成為跨域應用之低碳產品,使廢水處理系統亦能符合循環經濟之理念。
3. 農業非點源污染評估與源頭改善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ssessment and source-reduction
本研究透過減少肥料施用與創新施肥策略的結合,使作物產量維持與足量施肥量相似之水平。透過建立之質量收支平衡模式及污染傳輸模型,可掌握農地系統營養鹽輸入總量,進一步被作物吸收或隨逕流、入滲流失之分配比例,亦能推估水體營養鹽流失總量,以系統化方式評析創新施肥策略對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的應用成效。並使用生命週期評估方法,探討其對碳負性的益處,以實現作物增產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4. 整合生態友善農法與綠色基礎建設邁向農業部門責任消費與生產
Integrated Eco-Farming Practices and Green Infrastructure Towards Responsi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本研究將致力於建立與推動生態友善農法,結合綠色基礎建設概念,進行綠色防治技術之實務應用,並進行整合系統的效能評估。致力開發綠色農業污染負荷(包含營養鹽、農藥等農業關鍵資材)源頭削減技術,及發展濕地技術進行污染削減。將發展之技術與經驗進行比對,建立農業營養鹽循環績效之分析,並嘗試分析循環資材(例如生物炭)使用對於營養鹽使用效率及污染削減之效益,藉由導入社會經濟成本之概念,結合環境衝擊生命週期及效益分析等評估方式,研析相關新穎技術發展對於新農業之貢獻,並分析其可能對社會帶來之影響。
5. 營養鹽在農業系統中的流布
本研究透過穩定同位素(15N)示蹤方法來追蹤營養鹽在農業系統中的流布,以評估農業系統中營養鹽的移動和累積。
6. 塑膠微粒的檢測與分析
本研究利用傅立葉變換紅外線(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光譜來識別微塑膠混合物的成分及透過熱重分析儀(Thermogravimetric Analyzer, TGA)分析各種塑膠的熱性質特性,開發出能同時定量多種不同塑膠種類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
7. 氣候變遷對地下水/農業灌溉用水水質衝擊與影響
8. 生態系統特徵化與地景模式模組建立
因此,建立生態系統特徵化與生態系間之傳輸模型將可提供生物圈環境之場址描述模型(Site Descriptive Model;SDM),包括:生態系統模型架構、主要傳輸途徑、地景模型和生態系統模型相關參數,其結果可作為放射性核種於生物圈遷移之完整描述和分析。